武术渊源之:武术散手早期竞赛形式——打擂台

作者: | 浏览: | 时间:2017-05-27

在文学作品、影视剧中有关“打播台”的描述与场景,常常是精彩紧张,扣人心弦,比较著名的有《水浒传》中的燕青打播台,影视剧《霍元甲》、《方世玉》、《叶问》中的擂台比武等,这是因为中国古代原有的侠义精神,在擂台上又有了一种新的表现方式。


特别是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国力衰败,列强更是称中国人为东亚病夫。此时中国大地上兴起了一股武术之风,民众希望通过武术灭列强威风,树国人志气的心愿由来已久。霍元甲、叶问、李小龙等在擂台上的胜出就如同民族英雄吹响了胜利的号角,一吐中国人淤积的闷气,让人们又重新看到了自强的希望。


从历史上看,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社会中,全国性的比武打擂台,只是在武科举开考年间或者江湖上选拔武林盟主,以及民间的比武招亲时出现,但参加的人数有限,缺乏普遍意义;霍元甲、叶问、李小龙打的是国际擂台,是民族与民族之间技击术的较量,所以影响更大些。那时的擂台比武,都是真正意义上的“打擂台”,具备其时代特点:


第一,参加打擂比武的人,都是抱了必死的决心,或者签了“生死状”的,没有商业娱乐竞技的成分在内,即打擂双方存在一种“博命”较量的气氛;


第二,打擂不分回合,没有时间限制,没有体重规定,也没有裁判从中调停。一旦开打,打到一方倒下或丧命,打擂才宣告结束,具有一定残酷性和刺激性;


第三,技击术是不对等,南拳北腿、摔打擒拿,各展所能,各尽其长,没有规定动作,也不计点数,以最终的胜负定英雄。


中国近代史上最盛大的一次擂台赛是1929年11月在杭州举办的“浙江省国术游艺大会”。这次大会是辛亥革命后第一次全国武术擂台赛,它总揽神州武林精英,是山南海北、各门各派的高手名家一较高下的盛会,也是武林史上规模最盛大的擂台赛,堪称千古一会。


这次大会由中央国术馆发起,1929年初,中央国术馆副馆长李景林致函各地国术馆,目的是组织全国武术各门派实际较量,以辨查中华武术之精华。李景林的倡议得到各地国术馆的支持,武林人士纷纷进入准备阶段。


大会会址设在杭州镇东楼旧抚署的空地上,面积30亩。擂台用水泥砌成,高4尺,长60尺,宽56尺,中间以白粉画出一个直径三丈的圆圈,作为比试范围。比赛采取淘汰制,由抽签决定比赛对手,要求不准攻击双眼、咽喉和前阴,犯规者作失败论。


比赛气氛相当紧张,但比试一天下来,进入第二轮的选手超过半数。原来是规则不合理,有一条是双方不分胜负的,均可进入下一轮比赛。于是,大会评判委员会紧急讨论将规定改为战平手者双双作负,这以后的比赛,双方均不留情,受伤人特多,而且大多是头部伤,评判委员会又做出补充规定,不准连续多次攻击头部。第三天的比赛,攻击下盘的动作多了起来,技巧性大大加强,气氛更为紧张。经过几天角逐,共决出30名优胜者,其中前十名被评为最优等,第一名王子庆获奖金五千元大洋。


中国旧时的“打擂台”可以说是中国武术散手的早期竞赛形式,既发挥了辨查中华武术之精华、促进武术传播发展的作用,也为后来武术散手及其竞赛形式的演进提供了宝贵经验。

分享至:

扫一扫,加关注